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无论是日常的人际交往,还是职场、商务场合或是涉外活动中,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企业形象、地方形象、国家形象都是维系人们正常交往的前提。不注重外在的言行举止,将很难获得别人的好感与认可。
每个人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7%来源于人的谈话内容(即说了些什么话);38%来源于人的肢体动作、语调和语气;55%来源于人的外表穿着(包括服装款式、颜色、呈现出来的气质等),这被称为“55387”定律。
“55387”定律表明,对于人的判断与认识,超过一半以上的印象是由人的形象决定的。因此,生活、工作以及社交中个人的形象就显得非常重要。
这其实不难理解,形象最能直观反映一个人的教养与素质的高低。我们在认识一个人的时候,最能产生直观印象的,是对方的外表,包括妆容、发型、配饰、穿着等方面,然后才是对方的言谈举止等,更深入接触之后,才会了解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对方的智慧、性格、内涵等。
换言之,形象就像是社交活动中的一块“敲门砖”,无论你自身有多么优秀,品行有多么高尚,如果没有这样一块“敲门砖”,那么也很难有机会让人了解你。
礼仪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主要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而每一个礼仪规范的形成,背后都有其相应的含义。比如中国古代的婚姻礼仪有“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而每一个“礼”的形成都是有缘由的。
以纳彩为例,在纳彩中,按照礼仪,男方要赠送女方大雁,以此来表达自己求娶女方的决心。之所以选择大雁,是因为大雁是候鸟,秋去春来,最为守时。而且,大雁南飞也是非常讲究的,在队伍中,年纪大、身体壮的大雁负责在前方引导,幼小孱弱者则跟随其后,从不逾越,这正好与儒家礼法的“长幼有序”原则相契合。
可见,礼仪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表现,任何礼仪的形成与文化都是具有一致性的,不同的礼仪规范,实际上反映的是不同的文化风俗。所以,什么样的形象才能成为最好的“敲门砖”呢?其中一个必备条件就是,符合当下的文化背景。
因为穿错一条裙子而失去一次宝贵的升职机会,这听上去似乎匪夷所思,但却是蔡女士的真实经历。
蔡女士在一家商贸公司上班,因为工作认真,业绩出色,很快就获得了上司的赏识,并在上司的推荐下获得一个重要的升职机会。当时,和蔡女士一起竞争这个岗位的,还有公司另一个部门的一位同事,但从综合条件来说,蔡女士认为自己比对方还是多一些优势的,毕竟她的学历要更高一些,以往的业绩表现也稳胜一筹。
很快,蔡女士就接到上司的指示,得知总公司准备让蔡女士和另外那位同事一起接待一位大客户,并根据他们的表现来对他们进行最后的考核,确定谁能获得这个升职机会。
对于这次考核,蔡女士一直觉得自己稳操胜券,毕竟那位和她竞争的同事虽然业绩水平同样过硬,但在待人处事方面是远不及自己圆滑老练的。
一开始,事情也正如蔡女士所预料的那般,那位大客户对她非常满意,双方就接下来的合作也洽谈得十分顺畅。但奇怪的是,到了后期,那位大客户对蔡女士的态度突然就变得微妙起来,似乎还夹杂着一丝反感。这让蔡女士百思不得其解,完全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得罪了这位客户。
最终,客户选择了另外那位同事来作为接下来合作的主负责人,而蔡女士呢,自然也就莫名其妙地失去了这次升职的机会。
这次落败让蔡女土感到非常失落,同时心里也很不服气。后来在上司的点拨下,蔡女士才知道自己究竟输在了哪里,只是这输的缘由也让她哭笑不得。原来她在接待那位大客户的后期,穿了一条黑色皮裙,而黑色皮裙显然是不符合商务礼仪着装规范的。更重要的是,在有些欧美国家,只有街头女郎才会有这样的装扮,而那位大客户的公司常常和外国人打交道,对这个问题自然也更加敏感。
正是由于蔡女士所犯的这个错,让那位客户对她产生了质疑,他认为,因为蔡女士不够严谨,才会犯下这样的错误,他根本不放心将自己的项目交到这样一个人手中。
对蔡女士来说,自己只是穿了一条喜欢的裙子,但对于她的客户而言,蔡女士不合时宜的装扮背后,所透露出的却是态度和性格上存在的问题。如果面对一个连最基本的商务礼仪都无法考虑周全的人,怎么可能放心把重要的项目交到她手中呢?
礼仪衍生自文化,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催生出不同的礼仪规范。要想为自己打造一个好的礼仪形象,就必须将形象与文化相结合,只有与文化相契合的形象,才是最好的形象,所谓“入乡随俗”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王佩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