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能力指教师为成功地进行教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研究表明,教师的教育能力与教育效果有较高的相关,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一、组织教学的能力
教师的主要职能是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故组织教学的能力就成了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特殊能力。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订教学计划;二是组织课堂教学。
在制订教学计划之前,教师首先要充分理解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对所教的学生进行分析;其次要对教材进行深人细致的钻研,准确、熟练地把握教材。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教师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思想性;二要考虑所教学生的身心特点;三要考虑所授知识的容量适度。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师要能创设一种情境和气氛,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教师还要灵活妥善地处理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使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
二、言语表达的能力
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言语来进行的,教育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教师的言语从内容方面看,一要有新的思想和观念,给人以新鲜感;二要言之有情,即在言语中要反映真挚的情感,以此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情感;三要言之有物,即在言语中要反映出切合事物本质特点的东西,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
从形式上来看,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准确精练。能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作出判断,合乎逻辑地作出推理,表述简洁清楚。第二,通俗易懂。说话能深入浅出,善于把复杂的东西讲得简单,把抽象的东西讲得具体。第三,生动形象。言语要具有趣味性,能引人人胜,用学生熟悉的形象去加深他们对于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的理解。第四,严密含蓄。言语要具有逻辑性,结构严密,思路清晰,必要时不直接讲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使学生思而得之,具有启发性。
此外,教师还应该善于运用一些辅助手段(如表情、语气、姿态、动作等),以提高言语的表达效果。
三、了解学生的能力
了解学生的能力与教师的两个心理因素有关:一是观察力,二是注意分配能力。首先,教师要具有了解学生个性和学习情况的敏锐而精细的观察力,既能找出某类学生共同具有的典型特点,又能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既能从学生的听课,提问、回答问题中发现他们掌握了哪些知识,又能从学生的作业、考试中找出他们学习上的薄弱环节。其次,教师要善于分配和灵活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了解学生的反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将主要精力放在授课上外,还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听课情况,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方面发现他们的微小变化,并用眼神或声调去提醒那些思想开小差的学生。
四、独立创造的能力
对于教师来说,独立创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劳动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首先,教育改革需要教师具有独立创造的能力,教师只有在教育思想、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上不断探索、不断创造,方能跟上教育改革的发展。其次,教育情境需要教师具有独立创造的能力。教育中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情境,,也不存在任何情境下普遍适用的经验,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照搬别人的经验、不套用自己以往的经验。再次,教育对象需要教师具有独立创造的能力。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富有个性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因材施教,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东西。
综上所述,教师的独立创造能力主要是:第一,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因时因地制宜;第二,有分析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教育经验;第三,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总结经验,有所创新。
五、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多方面的:在学生集体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能组织学生的力量,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多种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自己制作教具、使用教具,进行实验演示;在课外活动中,教师能对学生作具体指导。因此,实际操作的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六、适应新情境的能力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适应新情境的能力显然是不可或缺的。教师适应新情境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教师要适应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众所周知,世界新技术革命向传统的教育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情势下,教师已不再是传统的“教书匠”,而应成为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教育改革家。
2.教师要适应面向社会的新要求
教育的发展已打破了学校封闭教育的格局。在这种形势下,首先,教师要能深人社会,进行社会调查,从教育发展的需要出发,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其次,教师要能联系社会,调动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力量,为学校教育服务,如组织家长委员会、开展社区教育等;再次,教师要能服务社会,强调教育的社会效益,将自己的知识、能力运用于创造和革新之中,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