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减效应最初是在营销学中被提出来的。推销员发现,如果他们在推销一个产品时,先指出不足,再点出优势,那么消费者通常会更愿意买下这个产品。与之相反的是,如果在最开始指出优点,再说出缺点,卖出的成功率反而会变得很低。我们或许还听说过这样的案例:市场上有两个摊位都是卖瓜子的,一位老板的习惯是先舀一大勺儿在塑料袋里,然后按照顾客要求的重量一点儿点儿地往外面掏减;另一位老板的习惯是先舀一小勺儿,然后按照顾客要求的重量一点儿点儿往塑料袋中添加。两个老板瓜子的质量和价格都一样,但发现后者的瓜子卖得更好,回头客多。这个营销案例很生动地诠释了增减效应的原理。
增减之间有方法、有艺术。对于希望别人接受的好行为、好事情就采用“递增”强化法来使他越来越喜欢;对于不希望别人接受的不好行为或不好事情就采用“递减”强化法来使他越来越不喜欢。增减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也是如此。我们既要避免做只看到孩子不足的指责型父母,又要避免做只看到孩子的闪光点而对孩子的不足视而不见的讨好型父母,还要善于运用“先褒后贬”和“先贬后褒”两种强化方式,尤其是出其不意、适时适地地运用“先贬后褒”的方式,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对自己的喜欢不断增加的人”,会令亲子关系更融洽,孩子习惯更良好,家庭教育质量更高。
要培养融洽的亲子关系,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增减效应的作用不可低估。
1.仅对孩子批评或表扬都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指责型父母总是只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喜欢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往往对孩子的闪光点视而不见,一开口是就“你这个做得不好,那个不行,别人不知比你好多少倍”。久而久之,孩子在父母身上得不到肯定和鼓励,也看不到自身的优势,只关注自己的短板,孩子容易产生“我不如别人”“我没有用”的自卑心理,自我价值感较低,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极为不利,也不利于增进亲子关系。这是增减效应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
讨好型父母,过分迷信“赏识教育”的作用,对孩子的言行举止只是看到闪光的一面,甚至煞费苦心或牵强附会地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动不动就“孩子你很棒”“你很聪明”“你好厉害”,以为这样就能“夸”出好孩子,让孩子喜欢自己,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其实不然,孩子长期浸泡在甜言蜜语的“蜜糖罐”里,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方向。长大后进入学校或踏入社会,老师、上司不会总是表扬和鼓励,这个时候孩子就很难适应,受不了批评,受不了语气重的话语,感到委屈、脆弱。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草莓身玻璃心”,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孩子会把所有的“委屈”发泄在父母身上,甚至还可能因此而憎恨父母。这是增减效应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
2.增减效应要因人因时因地使用
对于批评和表扬,父母习惯了“先提出优点再指出不足”这样的顺序。通常的表达方式是“你哪些方面做得好,但是,哪些方面不好,需要加油”。开始还比较受用,孩子听多了就不以为然了,有些孩子深谙这个话术的“套路”,觉得前面的表扬是客套话,“但是”之后的才是爸妈要说的重点。孩子在听前面的溢美之词时心情是愉悦的、表情是轻松的,但一听到后面的“但是”心情就低落下去,表情也紧张了起来。还有些父母表扬话语惜字如金,批评之词唠唠叨叨,这就更加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久而久之,孩子便把这个“套路”摸得一清二楚,明白了表扬是假,批评才是真!
因此,父母可以先说一些无伤自尊的小问题,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爸爸注意到你试卷有擦不干净的字迹,显得不整洁。不过,我也留意到了你做题的时候比较细心,做完之后会检查验算,拿到了高分。真为你感到高兴!”我们也可以把顺序换过来品味一下:“爸爸留意到了你做题的时候比较细心,做完之后会检查验算,拿到了高分。真为你感到高兴!但是,你卷面有擦不干净的字迹,显得很不整洁,以后要注意哦!”是不是有不一样的感受?
那么,是不是先褒后贬这个方式就不好,先贬后褒这个方式就好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两种方式,都各有长处,都是常用的亲子、夫妻之间指出优点和不足的方式。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每一种方法,不能机械地照搬增减效应。所谓增减,就是强化的方法艺术而已,其目的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双方喜欢的行为越来越多,增加喜欢度,增进双方感情。所以,仅靠褒与贬的顺序变化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倘若父母与孩子交往时不根据具体对象、内容、时机和环境都采取先贬后褒的方法,往往会弄巧成拙。
3.善用强化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强化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个名词,经常用于塑造人的行为习惯,是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增减效应其实就是强化的过程。强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为了建立一种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例如,当孩子出现好的行为时,父母应及时给予奖励,可以通过言语、手势、眼神、物质、机会等表述。二是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出现而设立。例如,为保护孩子视力,只要孩子不躺在床上看书、用脏手揉眼睛等,就可以免除一次家务劳动。三是正惩罚。当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时,父母施加一个令孩子感到不愉快的刺激,从而使孩子改变自己的不适宜行为。例如,孩子对长辈不礼貌、大声说话或有讲脏话的行为,父母可以采取罚站反思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四是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当孩子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例如,孩子没有整理床铺,晚上原定的20分钟玩游戏的机会就取消了。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强化方法来增或减(或先增后减,或先减后增),充分发挥增减效应的正向作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进亲子之间的友好度和亲密度,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广东 张润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