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学生说,语文课是豆腐课。意思是说水分大,无效劳动多。有的学生将语文课比喻成弹簧,意思是说可伸可缩,可长可短。《故乡》这篇文章,有的教师讲一课时,有的讲三课时,更有的讲五课时,还觉得意犹未尽。
学生普遍感到,别的学科,知识结构清楚,每天、每节课讲的知识都一环扣一环。少上两节课,心里就很着急,怕落下课程。语文呢?有的学生说:“别说少听几节课,就是一个月不上语文课,我的语文成绩还是原来那样。”
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可以涉及很多知识点,讲得再长些,也有东西可讲。另一方面,中语教材中的任何一篇文章,删掉不学,也不会对提高语文成绩有特别大的影响。于是学生感觉学语文不像其他学科那样目标清楚,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每节课都有实效。
我常想,我们去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时,通常都要带上一张地图,一路上看地图,明方向,定目标,选择最佳路线,才能少走冤枉路。节省时间,顺利到达。
学语文的时候,学生也应该有这样一张“地图”。思维的汽车在知识原野上奔驰时,有了这样一张“知识地图”,目标才明确,才能少走冤枉路,走的路程越远,地图就显得越重要。
我开始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结构图,我们用树的形式来表示知识结构。于是同学们也管它叫“语文知识树”。
怎么画?我先请同学们把初中阶段的六册教材集中起来,后几册教材还没学,没有书怎么办,就请大家去跟已经毕业的亲属,跟邻近的哥哥姐姐们去借。
刚开始,学生们面对着六本教材,画不出来。画了一棵语文知识树的主干,什么是支干呢?有的同学把每课书都作为一个支干,这样画出来的知识树,不像一棵树,倒像一根长长的羽毛。
后来,我跟同学们多次讨论,认识到六本教材,180课,200多篇文章(包括诗词),作者的主要意图,不仅仅是让我们读懂一篇篇文章,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教材,使我们掌握系统的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六本书中系统的语文知识大致有四部分:基础知识、文言文、文学常识、阅读和写作。这是第一层次。
再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基础知识还包括语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标点这样八个方面。文言文包括字、实词、虚词、句式四个方面。文学常识包括外国、古代、现代、当代四个方面。阅读和写作包括中心、选材、结构、表达、语言、体裁六个方面。这是第二层次,共23个方面。
再进一步分析,每个方面又包括基本知识点,如语法,就包括词类、词组(现在叫短语)、单句、复句四个知识点。这是第三层次,大约130多个知识点。
打个比方说,这张语文知识结构图,像中国交通图。第一层次的知识像省,第二层次的知识像市、地区,第三层次的知识像县,第三层次以下,还有更细密的知识点,好比乡镇一样。
学生将教材知识划分为不同层次,再把握住了一、二、三层次这些主要的知识,总体语文教材怎样读,总共要学哪些知识,哪些先学,哪些后学,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
这样,学生就可以驾驶着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征服语文知识目标,就不会感觉语文知识混乱而无从下手了。
语文知识树,学生画得不一样,有的认为该画4部分19项108个知识点,也有的画了4部分21项120个知识点,后来我们暂且统一为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画数学知识树、物理知识树,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把厚书读薄的能力,从总体上把握某一个学科的知识系统,胸有全局,重点清楚,不容易出现大的知识漏洞。
胸有全局,重点清楚,就不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知识末梢上过多地消耗精力和时间,到头来,反倒没有多少精力去学习重点知识了。
要学生有把厚书读薄的能力,教师先要有把厚书读薄的能力。校内,我要求各科教师,一定要善于把厚书读薄。到教委,我要求教师进修学院的教研员们,一定引导全市教师具备把厚书读薄的能力。要把自己教的那一学科的几册书读成一册书,再把一册书读成几页书,最后把几页书归纳成一页纸。教师有了这种能力,自然容易引导学生具备这种能力。
学生有了把厚书读薄的能力,再练习在要点上把书读厚,就越学越主动,越学越容易掌握规律,越学效率越高。(魏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