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电子游戏的问题,很多家长都感到头疼。在五十多期的家长课上,“孩子玩游戏忘记写作业,为了玩游戏跟家长冲突,玩游戏不守约定”的事情是大家普遍感到焦虑的问题。为什么游戏屡禁不止,孩子屡教不改呢?怎样才能让孩子放下手里的游戏,专心学习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孩子喜欢甚至沉迷电子游戏的原因。
1.禁不住感官的诱惑
很多家长把游戏和学习看作是对立的敌人,希望孩子能在两者中选择学习,放弃游戏。可孩子们却偏偏不按家长心中的期待出牌,义无反顾地选择游戏。于是,游戏也就变成了大人眼中的“祸害”,没有它的存在,孩子也不至于如此“不听话”,荒废学业。
其实,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说,游戏从古至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是当传统游戏、互动游戏被电子游戏替代后,家长们才感到焦虑。我们也曾做过一些调查,跟孩子聊过学习和游戏的关系。我们发现,其实孩子们心里很清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事,但每当想起打游戏时那种快乐的感觉,就会让他们控制不住自己,不自觉地被吸引过去。游戏的设置之所以吸引孩子,第一是因为游戏拥有视觉、听觉、感觉的全感官刺激和亦幻亦真的故事情节刺激。不玩游戏的大人可能还局限于游戏是因为通关、升级才让人有刺激感,殊不知现在的很多游戏都有着文学叙事化的故事情节。游戏文本的叙事效果通过富有冲击力的画面、煽情的配乐、场景的战斗场面,让玩者不仅有感官的刺激,还有心理的吸附力。游戏通过声光电技术,加上手机和游戏手柄的震动、感应等交互功能,让每一个玩家以角色代入的方式主观能动地运用自身感官,变成被动的“刺激一反应”模式。常有父母抱怨小孩一拿起游戏机或手机就放不下,殊不知这正是游戏文本在不断地给予刺激,而落入被动境地的孩子就只好不断地进行反应。而游戏本身具备的这些东西可以直接激发孩子情绪脑的快乐情绪,这种本能的驱使,会让孩子情不自禁地继续玩下去。而学习呢?需要靠自律和意志来坚持,且成就动机不足,内驱力不强,如果让孩子在快乐和刺激的游戏和枯燥无趣的学习中选择,很多没有自控力的孩子当然会选择游戏。
2.心里填补和释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9年发布的《中小学生网络游戏的认知、态度、行为研究报告》显示,76.3%的孩子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为什么游戏的“普及率”如此之高?
一大原因是释放压力的需要。现在孩子的压力并不小,比如升学考试、学习成绩、爸妈的比较,所以电子游戏就成了孩子的一个宣泄出口。调查显示,74.5%的孩子认为网络游戏能缓解压力。这种减压的效果,正是由于游戏能为孩子带来快乐感。游戏中往往会设置很明显的奖赏体系,当达到目标时,大脑会产生快乐激素,而这种激素会让孩子产生“愉悦回路”,促使孩子重复做这件事。
调查显示,孩子沉迷游戏的行为与亲子关系也密切相关。亲子关系越差,越易导致孩子形成沉迷网络游戏的行为。反之,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度越高,越关爱孩子,孩子越不会沉迷网络游戏。亲子关系差大多是陪伴过少造成的,缺乏沟通,父母也很少去回应孩子真实的需求和感受。就像《小欢喜》中的季杨杨,跟爸爸关系差时,几乎整天待在赛车场;关系好了之后,在家的时间逐渐变长,对学习上心。孩子在现实中满足不了的愿望,都会去虚拟世界中寻找,爸妈的陪伴少,那就去游戏中找陪伴,以至于让孩子觉得有游戏陪伴就好了,你们也不用管我了。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很多父母以为是游戏带走了孩子,但其实是他们先抛弃了孩子。
3.满足了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需求
被忽视的孩子最容易迷上游戏。因为大人忽视了孩子的内在需求却不自知!现实生活中缺认可、缺肯定、缺关注,游戏中补!孩子的感受没有被看到,需求没有被尊重,就会去游戏里寻找一个伊甸园,一个可以让自己不跟现实世界接触的地方。父母越是责怪他们,越是说孩子不行,那么孩子沉迷依赖游戏的可能性就越大。孩子一方面扮演一个理想的角色,另一方面回避掉那些让他们感觉到糟糕的、有挫败感的事情,这才是孩子沉迷游戏的真正原因。
在游戏的虚拟世界里,如果过关成功,系统就可能会及时发出“你真棒!”之类的鼓励,随之便有升级或者打赏的奖励。如果失败了,系统会说:“没关系,再来一次!”游戏可以不断重启,现实生活似乎没人给他们这个机会。而且电子游戏有一个设置,那就是玩几把,往往能至少赢一把,这是为了让玩家下次再玩。而现实世界里,考个好成绩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得到爸妈的夸奖又难,跟虚拟世界反差很大。虚拟世界的成功,极大地满足了孩子的虚荣心,孩子获得了成就感,自然就沉迷了。正如弗洛伊德认为:游戏过程可以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发泄在现实中不被接受的危险冲动,逃避现实的约束。
有些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被同伴孤立、被老师忽略、被父母数落的,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好朋友,找不到团队带来的归属感,孩子就会到虚拟世界中去找。因为那里花费的精力少,付出的成本也低,孩子何乐不为?加上在游戏中,孩子可以跟其他同伴组队,彼此之间配合、合作,像一个团队一样行动,这能让他们产生被认同和有归属的感觉。而且因为大家都不熟悉,孩子还可以呈现出理想的自己。这就像是我们玩自拍,修图后发到朋友圈里,那是我们理想的一种状态。
因为缺失,所以渴求!如果孩子沉迷手机游戏,要怪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