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未必能使我们成为名师,但不读书就注定与优秀无缘。读书有两个目的:
其一,可以有效解决你眼前遇到的问题。比如你要设计一节群文阅读教研课,面对一组文本,你就要查阅相关的作者信息、背景材料、文章出处、名师教学设计等。比如你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学生或遭遇了课堂纪律问题,你就会找来相关书籍,如《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班主任兵法》,从中找到具体的工作技巧,思考如何处理眼前的问题。这些属于应急性阅读。
其二,读书,尤其是专业阅读会让老师时刻保持一种深刻状态。其中包含信仰一一正确的职业态度、科学的育人观念;包含智慧,强大的实践能力。要达到并保持深刻,一定要读能奠定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至少要读两到三本,不在于多,一定要读透。这样的经典书籍本来也不多,全世界不超过一百本。这样你就可以稳定地立于五彩缤纷的概念丛林中,从容地行于热闹非凡的教育江湖上。
比如,我们读过的《给教师的建议》《静悄悄的革命》,浅显一些的《窗边的小豆豆》,读后你会找到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根源的方法。应该怎样读呢?当然,这些书要用知性阅读的方式,反复地咀嚼、对照、思考,不能急,教育是慢的艺术,阅读也是。起始阶段,有效的方法是大量摘抄,书写可以帮助记忆。读得尽可能慢,听清楚作者所说的每一个意思。不要以为这是浪费时间,没有这样的阅读锻炼,理解力很难得到真正的提升。过这一关需要足够的自制力,因此当今绝大多数人败给了自己的惰性,放弃知性阅读,沉溺于资讯式阅读。更进一步地,我们要努力与书籍对话,看后可以加批注,随机写下疑惑,写下最深的感受与思考。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以批注的方式与书籍对话,是一种最积极有效的阅读方式和思考方式。
读书一定要有思考相伴,边读边反思。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教师自我觉悟、自我成长的过程。如果你能真正地进入一种走心的边读边想、边读边对照自己,甚至边读边批判自己,你就会慢慢从书中找到智慧。
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思考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读书不断,思考就不会断;思考不断,进步就不会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