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当时可谓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立即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时至今日,我们皆耳熟能详、无比信服,那么要怎么教才能达到不需要教呢?我想无外乎以下三点。
第一、多教方法。教是重要的育人手段。不能极端地排斥教,而是一边教,一边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尤其是小学阶段,教师在教知识点的同时,必须要关注方法。因为方法也是知识点,它会埋在教材中,备课时你要把它挖出来;它会湮没在教学过程中,上课时你要相机地把它提炼出来;它会附着在知识点上,训练时要把它运用上。经历这样封闭的循环,学生就会掌握一个个小方法,强化熟练后就形成了习惯。方法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关于方法的教学已经得到了老师的重视,但还需加强。我们老师在每天的反思中,都要从方法的层面检讨一下,今天有没有教给学生方法。
第二、教师少讲。教师讲得越多,学生的依赖性越强,那就永远达不到不需要讲的境界。时至今日,老师满堂讲、满堂灌依然盛行于基础教育界。面对今天的学生,老师必须坚信:有许多知识你不讲学生也能会,所以你完全可以刻意地要求自己,少讲!少讲!讲最该讲的难点处、关键处。而且这几句讲解的话要精心准备台词内容,预设好讲的时机、讲的语气。除此之外,课堂上老师应该做的是组织学生回答、讨论,参与学生的活动,掌控教学环节的衔接、转换、过渡,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第三、学生自学。自学是学生自己学习。世界上的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老师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学生自学,曾经以杜郎口为代表盛行过,但从来没有真正地落实于课堂。听课时看到的一些自学片断也往往是表演性的。从当今大环境看,自学更为重要。即便是老教师,每天也都要学习新知识,所以自学应当从小学抓起。但为何抓自学难?关键在老师。因为与学生自学相比,讲解传授效率更高,老师运用也熟练,语文逐句分析,数学逐题讲授,习以为常。而自学则会一开始见效慢,需要很长的时间学生才能掌握窍门。
教师少讲,就是让教师把重心放在讲的方法上;教师少讲,就是让教师腾出更多的时空让学生自学。由此可见,要使教达到不需要教教师有意识地少讲是关键前提、是必要条件。(于洪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