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菲尔・麦格劳博士对于孩子不听话有着不同的解读。他认为孩子天生的工作就是不断尝试和发现周围的环境,测试自由活动的安全范围在哪里,找到一道让他们感到安全的围墙。所以,孩子的“不听话”有时其实是他在探试父母的底线在哪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令人抓狂的行为,但很多时候孩子只是在照样学样,他并不知道那是不好的行为,所以需要父母通过立规矩来为孩子构建这么一道坚固的围墙,告诉他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让孩子得到安全感。
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规则
吃早饭的时候,芳芳不紧不慢地吃着碗里的饭菜,妈妈则在一旁催促着说:“芳芳,快点吃,你和妈妈都快迟到了!”芳芳却像没听到似的,一点也没有加快吃饭的速度。
很多孩子都有拖延的毛病,这是一个一定要改的习惯,否则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性格形成都会造成消极影响。因此,给孩子灌输时间观念很有必要。父母在给孩子订立关于时间方面的规矩时,要注意尽量少用“马上”“快点儿”这种边界模糊的时间形容词,要明确清楚地告诉孩子几点钟应该做什么事。例如:“早上7点半出门”,否则上幼儿园会迟到,会被批评;妈妈上班会迟到,扣了钱就没有钱给你买玩具了。要把拖延的后果告诉孩子,而且后果是和孩子的实际利益有关联,才会引起孩子的重视。用良好的作息时间帮助孩子了解时间,才会让孩子学会珍惜时间。
教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爸爸下班回来看到林林正在客厅玩要,沙发上,地板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各类玩具、绘本书籍。爸爸看到后,非常生气地说:“你看看你,一点规矩都没有,把客厅弄得乱七八糟的。要吃饭了,快点收拾好,听到没?”
林林的爸爸其实是想让林林养成随时收拾整理玩具的习惯,让林林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是这样的大声指责、胡乱指挥,却对孩子没有实际的教育意义。在给孩子立规矩时,父母要以平和的态度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例如:玩完之后的玩具要收拾好,第一次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收拾,给孩子做个示范,等孩子学会了就让孩子独立完成。孩子做得好就要鼓励和赞赏,尽量少用负面的话语来责怪孩子。教育孩子一定要有耐心,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做好。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妈妈带明明去丽丽家做客,两个孩子玩得很开心,一会儿玩积木,一会儿看绘本,不一会儿两人又打闹起来了,一不小心把桌上的花瓶打碎了。妈妈忙向丽丽妈妈道歉,并批评明明说:“小淘气包,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
明明在丽丽家闯了祸,应该让明明向丽丽妈妈道歉,而不是妈妈一句“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就可以让明明认识到错误的,因为孩子的长期记忆力比较差,等他回到家也许就忘了这件事了。孩子犯了错父母应该马上指出来,让孩子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否则会让孩子产生侥幸心理,立下的规矩也会失去约束力。我们平时总免不了要外出或去别人家做客,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乱碰,公共场合的设备不能随意破坏,否则要赔偿。而且,提前给孩子立下规矩,避免孩子因经验不足而闯祸。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孩子需要理解他周围世界的规则。例如:如何与他人相处;自己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等。规则在孩子“学习一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感受到安全。(作者:王淑敏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