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的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色彩缤纷的。班里文化墙上贴满了爱心形的心愿卡,清风拂过,日光朗朗,每一个摇曳着梦想的卡片都熠熠生辉。可是10月份以来就不断接到多个家长的诉苦电话,言谈间尽显焦虑和担忧。问题如出一辙:孩子们晚上回家写完作业之后,便沉迷于手机游戏或者聊天软件,如果家长有意见或者劝阻,孩子们就会理直气壮地说:“作业已经写完了,我难道就不能休息会儿吗?”家长们只能心生闷气,却无可奈何。
事实上,家长反映的问题带来的是连锁反应,比如呈现在我眼前的是:因为急于回家玩游戏,所以这些学生便匆匆在校完成作业,甚至在课堂上也会忍不住一边听课一边赶作业,见缝插针写完的作业质量令人担忧。在家的放纵也导致学习态度的改变,对学习的热情严重下降,上课无精打采、发呆神游。电子产品的诱惑和其对学生造成的危害肉眼可见地在班里愈演愈烈。所以,我想一定要做些什么,让这些孩子不忘初心,为自己的梦想坚定不移地奋斗下去。
我先对一些对学习葆有热情的学生进行了采访,询问他们回家写完作业之后的安排。他们都是班里成绩不错的学生,自然也为自己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和丰富的拓展任务计划,以填充自己的空余时间。于是我便激励班里的其他同学制订属于自己的课余计划: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你还做了什么,用作业记录本记录下来,第二天上交。只要家长签字证明,哪怕只是多背了几个单词,我也会相应地奖励量化分。加分制度的刺激让学生有了新追求,在我的大力表扬下,很多学生纷纷加入其中。有额外刷题的,有观看时政新闻的,有跳绳打卡的,有阅读名著的,每天作业记录本上都会有点评,学生们的积极性一度高涨。
可是,这样的情况没有持续多久,有些学生再次身陷游戏世界,难以自拔。有一天,一位家长给我打电话控诉手机对孩子的影响。家长一旦强制收手机,孩子便会跟家长冷战,连饭都不吃。思来想去,我决定举办一次主题班会,开诚布公地跟学生们聊聊关于手机的事儿。
首先我在家长群里发了一份翔实的调查问卷。经过调查发现,班里80%以上的学生是可以每天使用手机看作业、查资料、听音乐、聊天的,家长也都规定了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只有极个别学生是在家长严加管控下使用手机的。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可以毫无限制地使用手机,家长无力监管。基于这种情况,我又在家长群内进行了投票调查,内容包括:
1.对孩子使用手机,您的态度是 _____。
A.允许使用手机,孩子较自律,且对学习和生活有帮助。
B.不想让孩子使用手机,认为手机还是会影响到孩子,但孩子不乐意接受,家长只能顺从。
C.手机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没有太大影响,无所谓。
D.已经发现孩子对手机有依赖行为,想杜绝孩子使用手机。
2.如果老师建议孩子不使用手机,您的态度是 _____。
A.支持。
B.认为没有必要。
C.反对。
根据家长们的反馈且在取得绝大部分家长支持的前提下,我召开了一次“聊聊手机那点儿事”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围绕“日常使用手机有无必要”展开了一次辩论学生各抒己见,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使用手机是有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