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品质,是严谨个性的体现,除了跟个体的观察力、注意力有一定关系外,更多地跟习惯有关系。比如,养成事后检查的习惯,养成随手收拾起物品的习惯,都能对细心的养成有促进作用。家长要能长期地示范、引导孩子注意细节,养成细心的习惯。
①家长要给孩子示范如何注意观察细节。中国有句老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留心观察、仔细思考,能使人看到事物更多的特点,能发现事物之间更多联系,最为主要的是,能让人养成细心观察的品质。家长在孩子面前多展现出细心观察的行为,就能使孩子看到平常看不到的现象,这既能给孩子示范如何观察细节,也能让孩子看到没有完成的细节,让孩子明白家长是在仔细观察,自己也需要像父母那样去观察,也会因为父母对自己行为的仔细观察而不敢偷懒,不敢放任自己的马虎行为。
②家长做事要注意细节。家长不仅要展示出仔细观察,还要在日常行为上做出来,在生活点滴细节上给孩子示范。要想让孩子不马虎,家长在生活细节上也不能马虎。比如,家长进门后是否把自己的衣帽、鞋子摆放整齐,会影响到孩子的相应行为习惯的养成。家长是否把家里的物品收拾整齐,是否把犄角旮旯收拾完整,也影响到孩子细心的养成。家长在家中细心地做事情,是对孩子细心养成最好的示范。
③家长要及时纠正孩子粗心的行为。孩子粗心、马虎的习惯,是一点点形成的,从他不收拾玩具开始,到他不收拾餐具,到不收拾自己的衣物,再到不注重自己的功课,是一天天养成的。粗心、马虎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再细心起来。在孩子两岁左右,如果发现他没有仔细地完成任务,比如没有收拾整齐玩具,没有收拾好自己的衣物,没有摆放好物品等,要及时告诉他,并跟他一起,示范给他看该如何做,并帮助他重新收拾整洁,直到完成为止,并要在每一日的生活中,坚持督促他那样做。
在孩子粗心行为纠正上,指导性语言要严肃,并且客观,只对孩子没有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不对孩子人格进行评价。可以说:“你没有把玩具收拾完,要收拾干净。”而不能说:“怎么这么粗心,又没有收拾好玩具。”用话语指导孩子,目的是让他知道没有完成任务,没有做到细心,而不是让他人格受到刺激。
④家长要长期引导孩子细心做事。家长要能对孩子细心养成进行长期坚持,有的家长听了别人说孩子粗心不好,就热心一阵子,马上对自己孩子进行纠正和引导,但是不能长期坚持。这本身就给孩子虎头蛇尾的印象,不能对孩子起到有效的示范作用。从孩子两岁左右,就可以引导他养成细心做事的习惯,制订一个较为明确的规定,比如,玩具玩过后,要自已收拾,自己的鞋子要摆放整齐,每天都坚持去引导,久而久之,就能使得孩子具有细心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