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学文化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1964年10月,中国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第一枚原子弹。1966年10月,中国实现了核导弹成功爆炸。
1967年6月,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枚氢弹。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
答: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意义: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空间航天技术:
(1)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2)中国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神州”五号,于2003年10月成功发射升空,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功返回预定地点。
中国人实现了飞向太空的历史性跨越,中国是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9月,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中国成为第一个实现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国家。
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将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他。
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为此袁隆平成为获得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人;他还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四、文化事业的发展:
1、提出:1956年,毛主席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到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2、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铁路: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
公路:获得较快发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
民用航空:全国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设有直通航线,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通信:(1)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中国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