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护兴趣,克服依赖
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任何事都想试一试。有的家长因为舍不得,便告诉孩子“你不会,还是我来吧”,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时常“出乱子”,给自己“添手脚”,就急于制止孩子劳动,自己一手全包。久之,孩子对劳动的兴趣就在家长的包办代替中消失了,同时形成的是“凡事靠家长、自己不动手”的依赖心理。培养自理能力,家长要下决心、下“狠心”,把孩子从自己“温暖的翅膀”下解放出来,多给予他锻炼的机会。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让他自己做,并加入游戏、竞赛等元素,使之饶有趣味。交代任务勿用命令、强迫、惩罚的口吻,而应使用能引起孩子做这件事的兴趣和意愿的言语。
二、适度要求,及时肯定
各年龄段孩子的体力、智力是有区别的,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度。低年级小学生可以扫地、洗刷餐具、洗小件衣物,整理床铺、擦低矮的家具等。中年级的小学生能拖地,安全使用炉灶,会烧水、烧饭,洗菜,整理室内小物件等。高年级的小学生可以烧煮简单的家常菜,洗自己的衣物,会使用洗衣机;家长不在时,能自己搞好个人卫生,准时起居,按时上学,安排好一天的生活。
每个孩子的能力优势也不同,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加以肯定和鼓励,使这些长处得到发展、强化。孩子做了事,家长要表示看见了:做得好,立即赞扬;做得不够,不批评,教他怎样做得更好。
三、从小事做起,适当帮助
家长教孩子学会自理,要从日常的自我服务开始,比如为自己刷鞋子、叠被子、洗红领巾等,再逐步教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教孩子做这些“小事”时,家长不要只讲道理,更不要训斥,而要“手把手”地教,例如:袜子先洗里面还是外面,晾晒衣服哪面朝阳,怎样叠衣服,怎样钉扣子等。同时尽量创设必要的、合理的条件。孩子有自己的小床,小被子,有自己的房间就再好不过了;衣服要放在低矮的衣橱里,便于孩子取放;洗脸盆要小而轻便,洗脸巾要大小合适且柔软轻薄等。
培养自理能力“三步法”:第一步,家长做示范,边做边讲解。讲解得越细致,孩子自己做的时候就越顺手。第二步,家长和孩子一起做,边做边指导。第三步,孩子独立学着做,可以反复做,边做边总结,边做边改正。这个过程少不了家长的耐心和陪伴,鼓励和肯定越多,孩子成功得越快。
四、舍得放手,让孩子独立行动
“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实践和体验对能力形成作用重大。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都应该让孩子去做,这是训练其自立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性,能处理一些简单的问题,父母要适当地让孩子独立行动,当孩子提出安全的独立行动的要求时,更应满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让小学高年级的孩子独自坐公交车上下学,独自上超市买东西,独自参加各种比赛,甚至独自到离家较远的亲戚家做客。当然,让孩子独立行动,父母要事先教给孩子必要的安全知识、交通常识、购物流程和交际规则。
自理能力的形成,主要依靠平时的模仿和长期的锻炼,家长“放手、放心、放时间”,才能帮助孩子逐步实现自理,形成独立自主的健康人格。(高效养育——小学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