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问目的要明确
提问是为了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注意,了解和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等。课堂提问要立意鲜明、措辞简洁、范围明确、要求具体,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缺乏目的,必然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答案分歧;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隐晦、含蓄,学生不解题意,就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笼统或过于烦琐,学生抓不住要点,理不出头绪,也不能得出正确答案。
2、提问时机要怡当
提问要与学生的认知进程相吻合,即要在学生有疑、有思、欲问、欲解而又苦于不知如何表达之时提问。失时而问,便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3、提问深浅要适度
提问语的难度和深度要适当,即所提问题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提出的问题太简单,学生会觉得没挑战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学生就会无法回答。所以,在设计整节课的提问语时,应通盘考虑,并使每个提问语之间呈现一种水平递进的坡度。即前一提问为后一提问打好基础,而后一提问又是前一提问的延伸和推进。
4、提问次数要适量
课堂提问能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在于所提问题的质量。过多的提问往往会削弱教学重点,削弱学生直接阅读、练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好是设计出一个或几个中心问题,再设计几个辅助性问题,做到“少而精”。既要注意提问的总量,还要注意提问的频率分配。一般的规律是:教学的开始、中间、结尾时提问的频率较高,而在这三段的中间讲得多些,问得少些。因此,教师要克服随意性的“满堂问”和太碎、太空的问题,不要追求表面上的热闹。
5、提问方式要灵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如果能形成多种不同的类型,就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提问要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循序渐进。要让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明确的结论,还要具体分析学生回答得对不对。提出问题后,要注意分析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随时根据学生的表情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调整问题的内容和提问方法。对没人能回答正确的问题,要及时改为讲授。
6、提问对象要对应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听清提出的问题,都有机会发言。如果只让少数“尖子生”发言,或过多地让学生集体发言,则不利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要因少数反应快的同学提前举手就点名让他们回答,而不顾其他学生是否已经进行了认真思考。点名回答时,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问题的性质和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使成绩好的能“更上一层楼”,成绩落后的也不至于丧失学习的信心。
7、提问气氛要轻松
教师要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减轻疲劳感,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使用提问语时要和颜悦色,纠正错误时要亲切和蔼,使学生能够大胆地回答问题,坦率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师生之间密切配合,就一定会获得较好的提问效果。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躁,不要讽刺挖苦,要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把话说完。对回答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分析纠正。对不敢发言者,要热情鼓励;对发言不得要领者,要具体指导;对成绩好者,要向他们提出难一点的问题,对他们的回答除肯定优点外,还要指出不足。总之,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从内容、语言、姿态等方面加以评价、指导。对学生发表的一些独立见解,要展开讨论,表扬并鼓励那些有创见的学生。(来源:《教师语言技艺》张祖利)
|